時間:
體外滲透試驗(in vitro permeation test,IVPT) 作為最關鍵的體外研究項目之一,已被廣泛用于皮膚遞藥制劑的研發及其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y,BE)評價。IVPT通過模擬藥品在生理條件下的透皮過程,反映藥品的質量與臨床治療的有效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皮膚難以獲得,皮膚受種屬、年齡、狀態、部位等多因素干擾的困難。為了完善規范IVPT,國內外藥品監管機構已制定了不同的試驗標準。因此,本文參考國內外相關IVPT法規,結合文獻研究內容,對IVPT的關鍵設計因素進行總結歸納,并補充了其作為評價手段的典型應用以供業界人士參考。
皮膚遞藥制劑通過皮膚途徑給藥,根據療效可分為作用于皮膚局部起效的制劑和經皮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后起全身作用的制劑 。根據制劑劑型及組成形式,可以分為半固體制劑,包括軟膏劑、乳膏、凝膠劑等,以及全身或局部遞送的組合式經皮給藥系統,(transdermal and topical delivery systems,TDS)主要包括透皮貼劑和貼膏劑。
皮膚遞藥制劑作為一類復雜制劑,處方組成或生產工藝的變化可能會顯著影響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為了對皮膚遞藥制劑進行更好質量研究和評審,針對局部起效的復雜制劑,需確定皮膚內制劑的藥物濃度并分析其對真皮深層組織的滲透行為,以便評估真皮層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或不同制劑之間的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y,BE)。然而建立皮膚外用制劑的BE,大多需進行臨床療效試驗,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昂貴且耗時 。目前為止已開發了不同的體內、體外測試方法用以證明局部外用制劑的BE。IVPT作為體外測試方法之一,通過評估皮膚外用局部制劑中藥物(即活性成分)到達皮膚作用部位或附近的速率和程度,可與BE體內評估相關聯并進行預測 ,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和評估仿制藥與參比制劑中藥物的生物等效程度以及安全暴露程度。
為建立全身給藥經皮制劑的BE,對于給藥后存在一定全身性吸收的藥物,可采用靜脈采血法研究經皮給藥后的藥動學生物等效性(PK-BE)。IVPT作為一項有效的評價方法,可用于評價皮膚遞藥制劑中藥物(即活性成分)經皮滲透并進入體內的行為,模擬藥品在生理條件下的透皮過程,以部分地反映藥品的質量與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預測藥物體內吸收的過程,以及評估受試制劑與參比制劑的生物等效性差異。
IVPT主要利用人體或動物的離體皮膚進行實驗,模擬外用制劑在生理條件下的透皮過程,通過測量藥物透過皮膚的滲透速率和程度表征評估自研外用制劑與對照制劑中藥物的BA。早期為證明體外試驗模型替代BE檢驗的有效性,Franz等通過試驗有力支持了體外人體皮膚模型的相關性和預測能力。相較臨床終點研究,IVPT可使試驗成本大大縮小,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皮膚難以獲得,皮膚受種屬、年齡、狀態、部位等多因素干擾,皮膚處理困難,方法可重現性差等困難因素,進而影響結果的可靠性。為規范試驗操作,各藥品監管部門已發布相關指導原則(見表1),但至今仍沒有統一標準,因此本文通過結合IVPT相關指南及國內外研究文獻,對涉及IVPT關鍵技術參數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歸納總結,并補充了其作為評價手段的典型應用。
2.1 皮膚類型
藥物的透皮速率高度依賴于皮膚的類型和質量,離體人類皮膚被視為是最適合IVPT的模型(黃金標準)。但由于涉及倫理問題,多數國家未建有人體皮膚銀行,皮膚通常難以獲取。另一方面由于性別、種族、年齡和供體解剖部位的差異也常導致試驗標準化水平較低。研究表明,相對離體人體皮膚,豬和豚鼠作為皮膚滲透性研究的模型往往具有更少的樣本差異性 。目前各種哺乳動物、嚙齒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動物皮膚模型已被開發為人類皮膚的替代品,在IVPT中進行廣泛研究。同時人造皮膚由于結構和生理特征方面與人體皮膚相似,且不存在倫理問題,也已被開發為經皮滲透模型 。針對IVPT不同動物模型以及各種人造皮膚模型的優勢及局限性可見表2和表3。
2.2 皮膚處理和儲存
不同個體以及人體不同部位皮膚由于角質層厚度、脂類含量及組分的差異導致皮膚屏障功能不同,因此對藥物的透皮吸收能力不同。沈騰等采用Valia Chine擴散池與HPLC法對比了男性和女性身體不同部位皮膚對川芎嗪滲透速率的差異,結果表明男性額頭、耳后、胸部等5個部位的經皮滲透能力顯著高于女性,且額頭部位的皮膚對川芎嗪的滲透系數遠高于對川芎嗪滲透速率最小的胸部皮膚。因此所有皮膚的使用來源以及皮膚供體中指定的解剖區域應保持一致,同時應排除有紋身等任何皮膚異常跡象或毛發濃密的皮膚。
皮膚在處理過程中很大可能會影響藥物的經皮滲透性和滯后時間 。處理皮膚時,為避免破壞皮膚屏障,應采用溫和的方式處理皮膚表面。為避免水合作用影響皮膚的滲透性,也不宜將皮膚浸泡在水溶液中。經處理完的皮膚膜通常有3種類型:表皮膜(厚度約0.1mm,可通過熱分離、化學或酶法制備)、剝離一定厚度的皮膚(厚度為0.2~0.5mm)和全厚度皮膚(厚度為0.5~1.0mm)。全厚度皮膚通過去除結締組織和皮下脂肪制備,由包括真皮在內的所有層組成,相對其他 2種類型的皮膚膜,皮刀控制全層皮膚的切割厚度在500~750μm,可減少測量值的變異性,適用于小鼠或兔等皮膚厚度較薄的動物模型以及親水性化合物的體外研究 。但針對親脂性較強的化合物,由于其經皮滲透性弱、滯后時間長,使用全厚皮膚可能會影響試驗結果 。本文總結了IVPT中常用動物皮膚模型相對于人的皮膚層厚度,如表4所示。
皮膚在儲存過程中,儲存條件可能會破壞皮膚的屏障完整性,進而影響皮膚的滲透,因此最好使用新鮮切除的皮膚進行實驗。針對動物皮膚模型,常采用新鮮處理過的皮膚,而新鮮離體人類皮膚不易獲得,在使用前常需在-20℃的條件下冷凍保存 。針對冷凍儲存對皮膚滲透性的具體影響,有研究發現,新鮮皮膚和經冷凍處理皮膚在透水性方面沒有差異 ,但經冷凍的皮膚對其他化合物的滲透性增加,導致藥物經皮滯后時間縮短 。然而Nicoli等發現經冷凍處理的兔耳皮膚對雌二醇的滲透性低于新鮮兔耳皮,作者將此歸因于皮膚經冷凍后酶活性增加,導致雌二醇在透過皮膚時發生了酶促分解。冷凍可能會改變表皮內的細胞活力,因此不適用于研究藥物在皮膚中的代謝活性。目前各監管機構之間尚未就皮膚在使用前的冷凍時間達成共識。國際化學品安全規劃署(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IPCS)規定人體皮膚可以儲存1年,而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只允許皮膚儲存3個月。同時皮膚經冷凍儲存后,還需注意皮膚的解凍過程。與新鮮皮膚相比,冷凍皮膚未經水化前,其皮膚滲透值可能會發生改變 ,因此在使用前應適當地給其補充水分。
2.3 皮膚完整性檢查及供體數的確認
無論選擇何種皮膚,在實驗前后均需對皮膚的屏障完整性進行測試,以鑒定研究中給藥的每個皮膚切片的有效性。針對皮膚屏障完整性測試方法,盡管還沒有相應的藥典收載或法定可接受標準,但目前常見的有3種方法,即經皮水分散失法(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氚化水滲透法(tritiated water)和經皮電阻法,(trans-epiderm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表5對3種測試皮膚屏障完整性的方法進行了總結歸納。
TEWL通過測定皮膚外表面附近的水分(蒸汽),評估水分從皮膚下側通過皮膚屏障的速率評估皮膚的屏障完整性,因技術成熟、操作方便而被廣泛接受。但TEWL測量值常可能因TEWL測試設備、操作方式和環境條件的不同而變化。為了避免測試環境中的空氣流動對測量值的影響,在測試設備上建議選擇封閉式腔室 。針對開放式腔室,則需要導流罩消除空氣流動的影響 。關于TEWL用于評估皮膚屏障完整性的截止標準, Zhang等在研究TEWL與模型藥物芬太尼透皮貼劑經皮滲透之間的關系中指出,當皮膚樣本數量較少時,TEWL值為10g·m-2 ·h-1可作為屏障完整性的測試標準。美國FDA對TEWL測試的可接受標準則為15g·m-2 ·h-1 。
在氚化水滲透試驗中,在擴散池供體室中加入少量氚水,根據皮膚對氚化水的滲透性測試皮膚的完整性。早期根據Franz等 的研究,30min內氚化水的經皮滲透值超過1.6μL·cm-2的皮膚樣本則會被認為屏障受損,不予使用。隨后根據其他實驗室經大量測試產生的結果分析,還提出了1.56和2.0μL·cm-2 。
TEER測試是通過在皮膚樣本上施加少量離子溶液測得的電阻值來表征通過皮膚的電流量。相比其他2種測試方法,TEER可快速評估皮膚的屏障完整性。關于測試皮膚屏障完整性的截止標準,可通過試驗數據證明。然而,TEER的測試結果仍受設備、應用頻率、溶液離子強度、溫度和皮膚表面積等因素的影響,且不同動物模型的皮膚樣本也可能影響TEER結果,因此不同文獻報告的測量值并不一致,可用的數據仍然受限。本文選取了部分文獻中所報告的TEER測量值用于參考,詳見表6。
由于人體皮膚個體間和個體內存在可變性和差異性,因此需根據實際需要確認皮膚的供體數和重復數以驗證對IVPT方法的標準化和可重復性,關于各監管機構對其詳細的說明可參考IVPT中皮膚設計需考慮的要點總結(見表 7)。
各監管機構對試驗設計方面做出的具體要求不同,試驗前需根據制劑種類和藥理作用,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表8總結了IVPT中常見的試驗設計要點。
3.1 試驗條件
3.1.1 給藥方式
針對皮膚外用的半固體制劑,常見的IVPT有封閉系統試驗和非封閉系統試驗。由于封閉系統通常會導致皮膚逐漸水化,使角質層的滲透性增加 ,因此在IVPT研究中大多進行非封閉試驗以模擬藥物經皮滲透的真實情況。相反,當被測物含揮發性成分時,為確保試驗的準確性以及模擬真實的臨床情況,應采用封閉系統給藥。Jung等使用乙醇作為載體研究兒茶酚的經皮吸收,結果表明封閉條件下皮膚可滲透的應用劑量為78%,而非封閉條件下只能滲透55%的應用劑量。
針對TDS類制劑(透皮貼劑、貼膏劑),根據背襯材料的透氣性,IVPT給藥方式可分為封閉系統給藥和半封閉系統給藥。背襯材料特性的不同決定了氧氣和水蒸氣的透過性不同,從而影響了皮膚的水合程度,甚至可能影響藥物的釋放 。常見背襯層材料有聚酯?聚乙烯復合膜、聚酯?鋁?聚乙烯復合膜、聚酯無紡布、聚酯彈力布等。相較而言,一些膜材如聚酯膜以及聚酯?鋁?聚乙烯復合膜的阻隔性較好,作為封閉性背襯材料,制備的TDS類產品(特別是全身給藥的透皮貼劑)貼附在皮膚上,透濕性低,造成皮膚水合程度高,有利于藥物穿透皮膚;而具彈性的聚酯類無紡布、聚酯彈力布等對氧氣和水蒸氣的透過性相對于封閉性的背襯材料更強,該類產品貼附在皮膚上,透濕性更高;同時不同于局部半固體制劑的完全開放狀態,其又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因此在IVPT中一般作為半封閉系統進行試驗。
3.1.2 給藥劑量
針對外用半固體制劑,離體皮膚的給藥劑量可分為無限劑量和有限劑量。無限劑量是指在達到并維持受試物質(每單位皮膚面積)最大吸收率的情況下,涂抹在皮膚上受試制劑的量。因此應用于皮膚時,其溶液濃度不會隨時間發生顯著變化,在試驗中可以達到并維持最大通量(穩態通量)。然而,在非封閉條件下給予皮膚有限劑量后,被測物的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可達到最大通量但無法持續維持。有限劑量的確定涉及藥物載體的選擇及體積的確認。給藥劑量過多可能導致皮膚水化或破壞屏障完整性。當給藥劑量較小時,需關注載體的表面潤濕性、黏度和密度等因素,考慮制劑能否均勻地覆蓋在皮膚表面。無限劑量的確定則需認真考慮用于計算通量和表觀滲透系數的穩態條件。
而針對TDS類制劑,目前沒有指導原則明確規定其給藥劑量。在IVPT研究中,透皮貼劑的給藥劑量涉及透皮面積大小,被裁剪面積通常取決于試驗裝置上的皮膚面積,需保證透皮貼劑能完整覆蓋在皮膚表面。
3.1.3 試驗時長和取樣時間點
試驗時長和取樣時間點一般與目標化合物的性質及制劑處方的特性相關。采樣時間點作為實驗參數,其數量應能涵蓋整個吸收變化的過程以完整描述動力學吸收曲線。具體的采樣頻率需根據測試物質的預期皮膚滲透率來定義,被測物的滲透速度越快,采樣點之間的時間間隔就越短。首次采樣的時間通常由被測物分析方法的檢出限決定,采樣點數量可能受分析成本等因素影響。因此,部分實驗室可能根據以往經驗判斷采樣頻率,從而導致不一致的皮膚滲透特性。例如:研究金屬體外滲透的第1個采樣點通常設置為2h;而采用高靈敏度分析方法進行連續采樣時,檢測出金屬的經皮滲透發生得更早,首次采樣時間則需控制在試驗開始后的2h內。
3.1.4接收介質確認
理想的接收介質應在滿足漏槽條件的基礎上盡可能接近人體皮膚微環境。在確定合適的接收介質時,應根據被測物質與皮膚的兼容性以及在接收介質中的穩定性和溶解度確定接收介質的組成和pH。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接收介質有生理鹽水、林格氏液、等滲磷酸鹽緩沖液。對于非活性皮膚制劑,用于評估水溶性化合物的接受介質通常為pH7.4的磷酸鹽緩沖液;而脂溶性化合物一般難溶于生理鹽水和磷酸鹽緩沖液,需要加入添加劑改善藥物溶解性。
通常有機溶劑會改變角質層中細胞間脂質的結構進而增加皮膚滲透性,因此原則上在IVPT接收介質中不建議添加有機溶劑。為保證漏槽條件,針對疏水性藥物,美國FDA建議可在基于生理緩沖鹽的接收介質中添加 0.1%聚氧乙烯20油醚提高溶解度;日本PMDA則建議可添加對皮膚影響較小的表面活性劑以提高藥物溶解度,并推薦使用聚山梨酯80(Tween80)或聚乙二醇400(PEG400),但需控制濃度范圍。研究發現,1%Tween80溶液不會對 藥 物 的 透 皮 吸 收 產 生 明 顯 影 響,但 以PEG400作為接受液時,其體積分數宜控制在20%以下 。
對于具有代謝活性的皮膚制劑,可使用基于生理的接收介質,如RPMI組織培養基或林格氏液。林格氏液作為接收介質,在支持皮膚活力方面相當于細胞培養基。RPMI培養基通??墒蛊つw保持24h以上的新陳代謝活性并維持皮膚正常的生理滲透壓。Gaucher等通過試驗表明,相較林格氏液,皮膚在RPMI中可保留更大活力。
確定接收介質的pH值在試驗中也至關重要。正常皮膚表面的pH有助于調節表皮屏障穩態,并維持皮膚微生物菌群平衡 。在IVPT研究中,接收介質的pH值應盡量接近人體體液(約7.35并具有足夠的緩沖能力中和皮膚代謝產生的乳酸以維持皮膚正常的代謝活動。根據藥5.8~8.0內。
為了減輕擴散池中細菌對皮膚的潛在分解,可加入一些不與藥物發生相互作用且不影響藥物滲透性的防腐劑,如 PEG400、疊氮化鈉或慶大霉素等。美國FDA建議可加入約0.1% 疊氮化鈉或0.01%硫酸慶大霉素作為IVPT的防腐劑。在一些時長為24h的研究中,疊氮化鈉可用于長期滲透測定,但毒性較大,且對皮膚結構有破壞性,相較而言, PEG400和硫酸慶大霉素毒性較小 。
3.2 試驗裝置
IVPT的裝置有垂直擴散池(推薦使用華溶TD-12AT PLUS 透皮擴散系統)和流通擴散池(推薦使用華溶DS-7CP PLUS 流池法溶出系統)。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被測物質的干擾,擴散池通常由許多化學性質穩定的惰性材料制成,如玻璃、特氟龍等 。垂直擴散池最早是基于Franz提出的設計,后期由Keshary等在其基礎上進行改進。由于操作簡便、重現性好,已成為體外透皮擴散研究中最常用的儀器,用于評估皮膚滲透性、檢查活性成分和制劑的關系以及反映外用制劑經皮透過的真實情況。流通式擴散池所需皮膚面積小、恒溫攪拌效果好,適用于較長時間的皮膚滲透研究。同時流通池具有連續流動的接收液,可以更好地模擬體內血液的流動情況,因此,當需要對親脂性化合物經皮滲透進行更多與生理相關的評估時,應優先考慮流通式擴散池 。
3.3 溫度和濕度控制
IVPT中,接受介質作為離體皮膚的微環境,水浴溫度過高不僅導致皮膚通透性增加,還會增大藥物的溶解度。Kilo等發現,親脂性化合物(苯甲醚)和親水性物質(1,4-二惡烷、乙醇)的皮膚滲透行為均呈現溫度依賴性變化。當皮膚暴露3h后,隨溫度升高,皮膚累積透過量最高可達原來的3倍。
在研究期間,還應對實驗室的濕度進行監控和報告。環境濕度過高可能導致皮膚樣品的角質層水合作用增強,進而影響體外皮膚滲透性。為了驗證IVPT中濕度水平對皮膚滲透性的影響,Ishida等通過比較尼古丁透皮貼劑在臨床濕度水平(約50%)和過高濕度水平(約95%)下的體外皮膚滲透性,發現藥物在95%濕度下的皮膚滲透值顯著高于50%濕度下的值。
IVPT影響因素眾多,樣本間變異性大,為了減少潛在的試驗偏差來源,在 IVPT的初步研究和最終的正式研究中,需進行方法驗證。IVPT實施成功的標志之一就在于其能否區分不同的制劑產品 ,因此便涉及區分力的驗證。對IVPT區分力的評估包括靈敏度和選擇性的驗證。通過對靈敏度的研究可確定上樣量和劑量維持時間等方法參數,進而檢測藥物皮膚藥動學(PK)變化的能力以反映藥物遞送差異。IVPT的選擇性則是指 IVPT方法區分“對照制劑”和“與對照制劑在藥物遞送方面存在差異的外用制劑或配方”藥物在皮膚PK差異的能力。關于靈敏度的驗證,美國FDA有3種方式:① 對于含有揮發性成分的外用制劑,可通過調整上樣量以改變藥物遞送行為支持方法的靈敏度。② 可通過調整劑量維持時間來有效評估藥物遞送的差異和與藥物皮膚PK相關的變化。③針對同一制劑,還可以調整產品規格,用高、中、低3種不同的規格評估方法靈敏度。但通常情況下,第3種驗證方式可能不會按預期那樣持續產生藥物遞送增加或降低的結果,因此,美國FDA不建議用此方法去論證IVPT的靈敏度。歐洲EMA 推薦用受試制劑50%的規格和參比制劑評估方法的靈敏度。對于選擇性的驗證,美國FDA和歐洲EMA均建議將對照制劑、自研外用制劑和“已知不同于對照制劑”的第3種外用制劑進行評估,提供支持性證據說明IVPT方法對藥物遞送的差異具有選擇性。日本PMDA關于區分性的評估則沒有相關規定。
IVPT研究的皮膚PK終點是基于表征藥物滲透和通過皮膚進入接收液的速率和程度的參數。藥物的滲透速率常采用單位面積滲透速率(Flux或J)進行表征,而藥物的滲透程度采用單位面積藥物累積滲透量(A)進行表征。目前,各組織機構關于IVPT數據處理的等效判定不同:美國FDA和歐洲(Atotal)作為評價指標,NMPA和日本PMDA關于IVPT的等效判定依據則為試驗制劑與參比制劑的平均穩態滲透速率(Jss)之比,其進行了詳細對比總結見表9。
IVPT研究的皮膚PK終點是基于表征藥物滲透和通過皮膚進入接收液的速率和程度的參數。藥物的滲透速率常采用單位面積滲透速率(Flux 或J)進行表征,而藥物的滲透程度采用單位面積藥物累積滲透量(A)進行表征。目前,各組織機構關于IVPT數據處理的等效判定不同:美國FDA 和歐洲EMA主要采用最大吸收速率(Jmax) 和累積釋放總量(Atotal)作為評價指標,NMPA 和日本PMDA 關于IVPT的等效判定依據則為試驗制劑與參比制劑的平均穩態滲透速率(Jss)之比,其進行了詳細對比總結見表9。
j:藥物通量,表示藥物滲透速率,即單位面積藥物透過皮膚的速率(g.com-2 ·h -1 );Jmax:藥物最大滲透速率;Jss:平均穩態滲透速率;A:單位面積藥物的累積滲透量(g.com-2 ),表示藥物的滲透程度;Atotal:整個研究期間單位面積藥物累積釋放總量;tmax:藥物滲透速率達到最大時所需時間;Tg為滯后時間;Stotal:皮膚組織中保留的藥物的總量;Rtotal:殘留在皮膚或試驗設備上的藥物總量;《新注冊分類的皮膚外用仿制藥的技術評價要求(征求意見稿)》在附件2針對IVPT數據處理的參數報告要求和日本PMDA 的指導原則一致;《皮膚外用化學仿制藥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化學仿制藥透皮貼劑藥學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針對數據處理的參數報告要求,未進行具體規定
6.1 支持局部外用制劑的藥學變更
IVPT作為評估局部外用制劑BE的替代方法,可通過評價定性(Q1)、定量(Q2)變化對經皮滲透的影響,進而支持該制劑風險等級的變更。鹽酸布替萘芬乳膏(Lotrimin Ultra?,1%)作為一種外用抗真菌劑,原配方中含0.3%(w/w)二乙醇胺(DEA)充當pH調節劑。作為一種堿化成分,DEA已被FDA批準為非活性成分,但此成分經研究表明可能有致癌的風險。該產品配方經變更后,以 0.43%(w/w)三乙醇胺(TEA)代替了DEA。同樣作為堿化成分,TEA具有與DEA相似的結構和理化特性。為證明制劑變更前后的BE,Mitra等以人體皮膚進行IVPT研究,用于評估該配方變化對鹽酸布替萘芬經皮膚吸收的影響。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表明,當前配方和新配方中,鹽酸布替萘芬的體外皮膚沉積和滲透方面沒有顯著差異,進而證明了配方變化對鹽酸布替萘芬乳膏的皮膚滲透沒有任何顯著影響。目前該研究結果已被美國FDA接受,并被授權上市了新的Lotrimin Ultra? 乳膏。
6.2 作為支持局部皮膚科藥物BE證明的敏感工具
皮膚外用產品仿制藥的開發通常依賴于比較臨床終點BE研究,為了減少試驗成本,可選用體外試驗模型替代BE檢驗。目前IVPT已被廣泛用于表征應用于皮膚化合物的BA,有望與BE的體內評估相關聯并進行預測 。阿昔洛韋乳膏(Zovirax?5%)作為一種外用抗病毒藥,在比較臨床終點研究的可行性方面一直暫未確定,因此在美國還沒有經批準的仿制藥,可作為模型藥物代表許多局部皮膚科藥物產品。Shin等 通過比較不同配方組成的阿昔洛韋乳膏(5%,w/w)與美國的參比制劑來評估 IVPT作為支持局部皮膚科藥物產品BE證明的靈敏工具的有效性。通過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表明IVPT作為一種靈敏且有鑒別力的測試方法,可檢測不同配方的阿昔洛韋乳膏在皮膚中BE的速率和程度的差異。
6.3 體內外相關性(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IVIVC)的預測與評價
隨著高質量仿制藥的逐漸開發,美國FDA曾在文件中指出,體外研究證明IVIVC是確定BE最準確、最靈敏和最可重復性的方法之一。作為常見的體外研究模型,當IVPT和體內研究設計協調一致時,IVPT可預測體內BA,其試驗結果可與體內觀察到的BA數據密切相關。通常IVIVC的開發需要體內PK信息,以及同一經皮給藥系統(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產品至少3個級別的遞送速率。目前市售的雌二醇TDDs有多種藥物遞送率 ,因此可被開發為透皮產品的IVIVC模型藥物產品。Yang等首次嘗試使用市售的雌二醇開發IVIVC模型發現,人體皮膚的體外滲透百分比與雌二醇的體內吸收百分比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雌二醇TDDs構建的IVIVC模型可通過體外滲透預測體內血清藥物濃度。該模型已通過了內部和外部驗證,符合美國FDA 對IVIVC的建立標準。而Shin等則通過IVPT和體內人血清PK協調研究評估不同尼古丁TDDs中尼古丁BA的潛在IVIVC。結果也表明通過IVPT計算的預測血清中尼古丁濃度與在受試者中觀察到的體內血清中尼古丁濃度之間存在較強的IVIVC。
6.4 評估熱效應對經皮給藥系統中藥物滲透速度和程度的影響
當皮膚外部被施加熱量或持續暴露于高溫下時,可通過增加皮膚和外周血管的通透性加快TDDs的藥物釋放速度來增強藥物釋放 ,進而有可能導致皮膚內透過的藥物過量。通常為使TDDs在使用期間能夠維持恒定的藥物釋放速率,TDDs產品常被設計為含有過量的藥物。在高溫的影響下其藥物釋放速率極有可能發生變化,使體循環中的藥物濃度顯著升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芬太尼作為一種毒麻藥品,過量使用則會危及生命安全,因此美國FDA已發布了關于芬太尼TDDs經加熱或暴露于高溫下會產生威脅生命的不良反應警告 。
目前試驗人員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闡明熱量對皮膚外用產品在體內和體外性能的影響,IVPT便是評價TDDs熱效應的常用模型之一。Zhang等便以芬太尼為模型藥物,通過3種不同的芬太尼TDDs產品,確定可影響TDDs熱效應評價的IVPT實驗條件并重點研究了高溫條件下IVPT對TDDs中藥物滲透的影響。結果表明,當溫度從32 ℃升高到42℃時,芬太尼TDDs的滲透通量增加了2倍,與使用芬太尼水溶液測定芬太尼的皮膚滲透活化能一致。該團隊同時開發了一種使用外部加熱燈的熱應用方法評估熱效應對尼古丁TDDs皮膚滲透的影響,結果同樣表明在尼古丁TDDs的IVPT研究中,不同熱應用方案的模型預測與相應的實驗數據基本保持一致 。
IVPT作為皮膚遞藥制劑中代替等效性臨床試驗的有效方法,通過評估藥物經人離體皮膚的體外吸收動力學來支持與參照藥物相比的治療等效性,可用于篩選藥物制劑、評價制劑載體系統促進皮膚滲透的性質和作用機制以及通過預測藥物分子的皮膚轉運評估皮膚接觸化學品的系統性風險。針對涉及試驗關鍵技術參數的影響因素,本文結合不同監管部門發布的IVPT指南及國內外文獻進行了歸納總結,包括皮膚、試驗設計、方法驗證和數據處理,同時補充了IVPT作為評價手段的部分典型案例說明其具體應用供相關人員進行參考。
IVPT目前已應用廣泛,隨著指導原則的頒布及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發表,IVPT的試驗技術日趨成熟,操作也在逐漸規范,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重點關注。首先,針對的應該是皮膚來源。皮膚在試驗中對結果可靠性的影響巨大,一方面針對不同供應商,應如何建立統一皮膚標準;另一方面涉及皮膚銀行問題以及后續應如何對皮膚進行處理,還需要行業間進行更多地交流以共同推進行業標準的建立,完善規范IVPT。其次,應如何對數據進行合理地統計處理以及證明IVPT與體內的相關性也是需要解決的難點。為了驗證體外試驗的IVIVC,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體外實驗去模擬真實的生理條件 。但目前為止,針對半固體外用制劑,沒有任何公開文件表明為已上市的產品建立IVIVC方法指南,大多研究者是參考美國FDA發布的關于口服緩釋制劑IVIVC標準。由于口服緩釋制劑在體外溶解的過程不可能模擬藥物通過人體表皮滲透的復雜機制,因此目前研究透皮給藥系統的IVIVC只能參考A級相關性。而體外條件與真實生理條件始終存有較大差異,怎樣證明不同模型的IVIVC以及建立合適的IVPT模型去準確測定產品經皮滲透性并反映藥物的有效性,還需繼續研究探索。
略
如需原文,請聯系小編(代老師1501294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