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固體制劑品質的主要評價指標有含量、含量均勻度、有關物質和溶出度等。就含量/含量均勻度而言,目前國內生產狀況均是在造粒之后、壓片之前,在盛裝被認為已充分混勻的中間體容器內,于具有代表性的多處抽取一定樣品量,混合均勻后送至質檢科測定出主藥含量為 100%的平均片重(或裝量),生產部門根據該數值調節充填量后進行壓片。只要制劑機械性能良好、將壓片誤差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含量/含量均勻度一般情況下均不會出現問題,更何況含量范圍一般在 90%~110%、均勻度 A+1.8S 要求在 15.0 以內。由以上過程我們可知,這其中幾乎不存在“技術含量”,僅是將一物件使成均勻狀后按照一定規格制作即可。這與藥品的內在品質、與該藥物在體內吸收的多寡沒有必然聯系。所以、關于含量/ 含量均勻度就固體制劑內在品質而言,沒有任何關聯性。因為即便是含量再精確,如到體內無吸收或無有效吸收,該含量亦是毫無意義的!所以,要牢固樹立“吃藥不是吃含量、而是吃生物利用度”的科學理念! 至于有關物質,能夠建立起準確測定雜質的檢驗方法固然重要,但與該藥物在體內吸收的重要性相比,已顯得無足輕重。因為如果主藥尚無有效吸收、主體吸收,即便存在 2%雜質已是無關緊要。除非一些明確的、毒性較強的雜質,例如鹽酸二甲雙胍中的雙氰胍,對乙酰氨基酚中的對氨基酚等需特別注意外。
而溶出度技術可謂是“評價固體制劑的靈魂與核心所在”,隨著人們對溶出度的不斷研究與深入,對其認識與理解亦在不斷發展與變化著。現今,該試驗不僅具有為建立體內外相關性而設立的理念,且還已成為證明藥物體內釋放特性的一種簡單、廉價而不失嚴謹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成為“剖析”和“肢解”原研固體制劑內在品質的一種擘肌分理的科學評價手段與方 法;更已成為固體制劑內在品質外在表象的映射與載體。所以,對該檢測技術的深入研究可 在藥品研發、質控、生產、流通、變更等一系列事態中均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該項技術 亦愈來愈受到各方面的矚目與期待!
現就該技術的應用方面列舉如下——
(1) 對于創新藥物或新劑型藥物,在藥品研發階段,該試驗有助于制劑輔料和處方篩選以及活性成分(原料藥)的溶出評價。對于新型制劑,應以盡可能地在多 pH 值溶出介質中具有較高的溶出量或盡可能地在多pH 值溶出介質中具有緩釋釋放特性為出發點,來篩選制劑處方、工藝或輔料等影響生物特性的制劑因素,并尋找到能夠區分出這些因素優劣的溶出度試驗條件。然后再逐步通過動物、人體/臨床試驗來予以佐證這種體外區分力在人體內生物利用度差異的體現,從而建立起體內外相關,并最終科學、合理、系統化地擬定出該產品中的質量標準。
(2) 對于有可能影響到生物利用度的原料藥特性進行優化。對于難溶性藥物,應對藥物的成鹽形式、晶型(有效晶型、晶型形狀等)、粒徑(粒度分布范圍及比表面積)、pKa 值、不同 pH 值條件下或不同溶出介質中的溶解度進行研究;并在原料藥質量研究時,就應考慮進行溶出度研究,從而預期獲得更佳的藥物特性。藥物溶出時形成的擴散層厚度為藥物粒徑大小有關,5um 以下粒子的比表面溶出速度顯著增加。據報道,粒徑小于 5um 粒子的比表面溶出速度受攪拌強度影響不顯著,而粒徑在25~35um 范圍的同一藥物粒子則受攪拌影響顯著。粒徑減小固然對藥物溶出有利,但并不是越小越好。因為比表面積的大小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為“有效表面積”。如果藥物疏水而溶出 介質潤濕性差,會使“有效表面積”降低,此時粒徑減小相反會減緩溶出速度。故應進行不 同粒度分布的原料藥研究。
(3) 成為預測仿制藥生物等效性試驗(以下簡稱 BE 試驗)成功與否的有利佐證手段,可大大降低研發成本、減少支出。
(4) 成為評估何種制劑工藝可使仿制藥內在品質無限趨近于原研藥一種有效手段。由于制劑技術為藥品的核心技術,其在原研藥廠高度的保密性導致仿制藥廠在仿制時在技術上的深入與突破顯得尤為重要。要想了解原研制劑內在品質的具體情況以及其中所蘊涵的高科技技術含量,就需要采用一種可測定的客觀、科學、易于重現的評價手段來抽絲剝繭般地進行分析、表達和映射,從而指導研發人員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去研制、去攻關。這時,溶出度檢測手段不啻為一有效武器!
(5) 對于關系到有可能影響到藥物生物特性的各類變更(如工藝變更、生產規模放大、輔料來源變更、處方變更、生產場地變更等情況)的評價也至關重要,可佐證變更前后是否需要再進行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
(6) 對于評價不同來源的同一制劑內在品質差異性方面亦發揮重要作用。
(7) 該試驗作為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的一個常規質量控制步驟,不管體內外是否相關,其都已成為考察藥品物理特性是否均一穩定、效期內制劑內在品質是否有所改變的重要手段,成為對生產工藝過程是否予以嚴格控制的一個重要評價方法。
(8) 成為考察批間/批內藥品均一性與內在品質穩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9) 體外溶出度試驗還有助于對潛在風險的評價和預測,特別是對于治療窗狹窄藥物的突釋等方面的一些指示作用。
例如:中國藥典格列齊特片(II)擬定為 60 分鐘和 180 分鐘時分別不得過 50%和不得少于75%。卡馬西平片在《日本橙皮書》中就擬定為 5 分鐘和 30 分鐘時分別不得過 60%和不得少于 70%。該類藥物清單如下:鹽酸阿普林定、鹽酸異丙腎上腺素、炔雌醇、乙琥胺、卡馬西平、硫酸奎尼丁、硫酸胍乙啶、鹽酸克林霉素、氯硝西泮、鹽酸可樂定、洋地黃毒苷、環孢素、地高辛、磷酸丙吡胺、唑尼沙胺、他克莫司、西羅莫司、嗎替麥考酚酯、丙戊酸(鈉)、苯妥英、苯巴比妥、鹽酸哌唑嗪、撲米酮、鹽酸普魯卡因胺、甲氨蝶呤、碳酸鋰、華法林(鈉)、格列本脲、甲苯磺丁脲、格列吡脲、醋酸己脲、妥拉磺脲、格列齊特、茶堿、二羥丙茶堿、氨茶堿、膽茶堿。
(10)溶出度試驗還可用于(難溶性藥物)顆粒劑、(難溶性藥物)干混懸劑、咀嚼片、分散片、微粒、支架、脂質體、納米微球和埋植劑等各類制劑的質量研究。同時,對于一些新穎特殊制劑,亦可作為考察制劑生物藥劑學特性的手段之一。
綜上所述,同其他檢測技術相比,溶出度技術越來越能夠反映藥品未來的發展方向,對其應用與深入亦備受矚目與期待。